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立即注册
x
夏天那些“头等大事” 对于中国人来说,夏天是一个治病养生的季节,所谓的冬病夏治,三伏贴、艾针灸、刮痧、拔火罐……为的是补肾、健脾、养肺。中医院、国医堂人头攒动。寒凉不可食,容易致中阳受损,脾胃虚弱;辛辣不可食,以免燥热内盛、暗耗津精;肥甘滋腻之品不可食,会导致内外湿热之邪合击人体……听完中医师的一番谆谆教诲,你会发现夏天了无生趣。 除了忌口治病,对东方人来说,夏天的另外一个头等大事是防晒:太阳帽、遮阳伞、墨镜、长袖衬衫,连露在外面的脚面都不放过,外出还要穿上袜子。不是怕长皮肤癌,而是怕晒黑。所谓白富美,白是排在富和美之前的,“白”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,意味着不需要做那些日晒的工作,这样的文化心理深深地根植于农耕文明的集体记忆中。 针对东方人狂热的白肤需求,一到夏季,各大化妆品品牌会狂推美白产品。不仅日本、中国、韩国这样的东亚国家热衷美白,连印度这样的南亚国家也追捧白肤。2012年,印度使用的美白产品数量是过去五年的三倍多。
相对来说,中国的孩子不怕被晒黑,他们都被送去暑期补习班,昏昏欲睡地完成着家长制定的各项业余爱好培训项目。经济基础更稳固的城市中产,则把他们的孩子送到世界各地的夏令营。浦东机场曾经一个星期送出去1.84万中小学生出国参加夏令营。夏天外出度假对多数中国人来说还是奢侈的,宝贵的带薪年假得整合到“五一小长假”,“十一黄金周”,尽管那时候到处都很挤,但被认为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时间规划。
夏天的政治正确:河水很干净,没有人被热死。
下河游泳在很多中国城市是一种政治。“邀请环保局长下河游泳”一度是网络热门关键词。在广州,每年夏天,书记市长都要带队横渡珠江,以展示珠江治污的成效。大家已经逐渐习惯了每年夏天的这个仪式,报纸出个头版,大家心照不宣地呵呵一下,默默挤在小区的游泳池内游一游。连市长自己也承认,珠江水质未达到全年游泳标准。 夏天的最高温度一度也是一种政治,它关乎“高温补贴”的发放,有些工程是否该停工,社会保障是否到位。但是,中国人已经明显不像以前那样焦虑于每天公布的那个“明日最高温度”。
因为空调的普及,很多人甚至都无法感受到夏天的存在。伴随空调出现而消失的还有中国城市的纳凉文化,除了流浪汉,已经没有人敢在城市的露天睡觉。而占据夏天城市的公共空间的主要是跳广场舞的大妈,她们夹杂着汗味的花露水味成了夏天一切空地的主流气息。是否外出纳凉已经成为某种阶层划分的依据,只有需要省点空调费的家庭,才会拿着扇子去外面溜达。但医生给出的建议是:夜间吹空调要节制,谨防吹成面瘫。
中国是世界上使用分体空调最多的国家,美国主要以中央空调为主,能耗相对低,而在欧洲,除了西班牙、意大利等这样的南欧国家,很多城市的家庭基本就不用空调。 在另外一些国家,比如印度,整年的温度都在20摄氏度以上,几乎天天都是夏天,最热的时候气温超过50摄氏度。而且这个国家的电力设施经常“开挂”,在那些大片的贫民窟里,人们用什么来度过夏天呢?依靠随遇而安,就向面对贫困与疾病一样,平静地与高温相处。
夏天的那些坏事:刮大风、发大水,咸湿佬出没。 在通常情况下,中国的夏天要么发次大水,要么来场干旱,台风则是每年的例牌。1998年之后,中国用了四年的时间,加固了长江中下游三千五百公里的堤防。然后那些“百年未遇”的洪水在江浙沪一带光顾的次数越来越少。
但是,台风是难以避免的,2014是威马逊、2013是苏力、2012是海葵……十多级的大风刮过,停电停水,一片狼藉,网友发个视频让你见识一下真正的大风,十七级台风,刮起来就像地震一样。没脑的红十字会给气温三十多度的灾区送上棉被,又一次被骂个狗血淋头;CCTV对灾区的报道过少,让灾区人民很受伤。送水送方便面、提供电源插座充电的灾区正能量事件总是层出不穷,灾难也是日常的一种。
夏天也是咸湿佬出没频繁的季节,他们像动物狩猎一样寻觅那些穿着清凉又易于下手的猎物,有调查显示,7成以上的女性在公共场所被骚扰时,会选择沉默。
但是,男性的暴力话语却始终不放过她们,认为她们是穿着过于招摇才吸引了咸湿佬的注意,所以,上海地铁官方微博居然会提醒着装暴露的女乘客要自重。然后才有了那个著名的“我可以骚,但你不可以扰”的行为艺术般的表演。在夏天拥挤的人群中,人人都疲惫不堪,一脸麻木。
|